“大山信仰”与人们的生活
支撑着“大山信仰”与牛马市场的“大山道”及沿途人们的生活
中世纪以来,大山成为了遍及西部各国的大山信仰圈和牛马流通圈的中心。
其中,通向大山的往来通道便是从大山寺呈放射状延伸的“大山道”(坊领道、尾高道、沟口道、丸山道、横手道、川床道),牛马市场日的前后,来往的行人很多,甚至出入国境的人都需要特别确认。大山道沿途的村落建有供参拜者歇脚的地方,入住者络绎不绝。
横手道沿途尤为热闹的下蚊屋和御机的街道布局还保留着当时的面貌,此外坊领道沿途的村落里仍然留存着母牛生产牛犊时的房屋分布和拴牛石。尤其是在所子的农家中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当时的情景,饲养牛的牛棚与寝居坐落于同一所院内,用大山的灵水与药草喂养牛犊,悉心喂养要送往牛马市场的牛犊。
在横手道,保留有为从山阳地方过来的、中途无法参拜的人而设置的可以远望大山叩拜的鸟居,供女性参拜的场所“文殊堂”,川床道上生满苔藓的石板路,各条道的道边设置的一町地藏等。在川床道的一息坂峠,用茶和修行料理来招待春祭朝圣者的传统延续至今。
朝圣者们青睐的干粮是“大山糯米饭”。大山山麓山珍丰富,野菜和竹笋、栗子等食材与糯米一起蒸的“什锦饭”是庆祝的必备食物。其美味与糯米特有的耐储存和耐饿的优点使它不知从何时起作为干粮得到了朝圣者们的钟爱。此外,用据说是基好上人奖励栽培的荞麦抻制的“大山荞麦面”在牛马市场广为传播,成为大山的名产。这些都是为人们所喜爱、代表大山的味道。
广泛传播的大山信仰
作为起源于“大山信仰”与水相关的仪式,从山池中汲取清水洗涤的“MOHITORI祭神活动”和“池祭神活动”,带回注酒的池水洒向田地来祈雨等流传至今。此外,作为祈祷五谷丰登的习俗,有插苗前在大神山神社奥宫举行祈愿丰收的“入山”仪式,和在伯耆及周边各国的种田歌中传唱的“大山歌”等。
在伯耆,据说孩子虚岁2岁的时候是厄运之年,父母将其背至大山寺首次参拜进行“二岁参拜”,虚岁13岁时有祈祷无病无灾的“十三参拜”,并带回大山的特产糖分给村民。在山阳一侧,失去亲人的人远道而来拜访大山寺,祈求地藏菩萨的拯救,并供奉在冥河河滩。这些也是起源于“大山信仰”的习俗。
大山的恩惠
这样,起源于向水的恩惠寻求延寿的地藏信仰的“大山信仰”与“牛马信仰”造就了牛马市场的兴盛,形成了日本西部较大的信仰圈。作为大山恩惠的水仿佛变成了暗流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沁入人们的生活,默默地生根。在山脚的原野上生活的人们,至今仍在日日感念着大山的恩惠,仰望着大山的伟岸雄姿。
感謝の念をささげ大山を仰ぎ見る人々